当前位置:首页 > 理论研究 > 内涵发展

内涵发展

要想孩子快乐学习又成绩优异,不忘这“六适度”
发布时间:2018/6/21 0:00:00 已阅读:254 次 上一篇 | 下一篇 | 返回列表

张光明,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,四川省南充市教师进修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员

  适度表扬和批评
  不恰当的表扬,跟不恰当的批评一样,都是对孩子的伤害。
  有位留学生,到了导师家里,看到导师可爱乖巧的女儿,极度夸赞说:“您这孩子太漂亮了,太可爱了,太聪明了。”导师听后,要求这个学生马上给女儿道歉。学生一脸茫然地“道了歉”。导师说:“孩子是否漂亮聪明,不是自己创造得来的,无原则地表扬,是对其创造力的极大伤害。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才值得表扬奖励。”
  曾有位老师在公开课上,为了让学生充分配合,老师毫不吝啬地表扬。课后同学说,“这一节课老师说了30多次你真聪明、你很聪明、你太聪明、你特别聪明之类无实际意义的词语表扬学生,听着都腻了,其实答案都在课文中明摆着”。
  英国作家和诗人塞缪尔?约翰逊说:“赞扬,像黄金钻石,只因稀少才有价值。”
  适度的表扬才会让孩子沉着冷静,细心对待,不至于飘飘然,昏昏然。只有经过自己艰苦努力获得成就的表扬,才具有激励人心的价值。
  不恰当的批评更会让学生反感、抵触、顶撞,甚至拳头相向。父母老师批评时不恰当的言语、态度、声色等,是学生走极端的导火线。
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对一个孩子来说,5分的成绩是标志,而对另一个孩子来说,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绩,教师要善于确定自己的孩子在此时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。”这段话告诉我们,对孩子的行为,用什么样的言语态度去批评或表扬,要根据孩子本身的现实接受力和可能达到的程度进行取舍。
  适度放纵和规范
  此处的“放纵”是放开、放松、放飞思想之意,是针对有些“规范有余,放松不足”而言,不是指放任自流任其胡为。
之所以要放纵,是因为学生只有从机械的知识模写中解放出来,情绪才会高涨,思维才会活跃,想象力才会丰富,探求未知领域的动力才会强劲,人生才会活出价值和意义。
  爱因斯坦说: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是无限的。想象力能概括世界的一切,是知识进化的源泉。”这就是放纵思想放飞想象的理由。
  之所以要规范,是因为学生必须拥有基本的道德、规章、法律等底线。如认真听讲,认真完成作业,尊敬师长,团结友爱,勤俭节约,尊重传统礼仪等等,这些基本规矩、习惯、礼貌不能少。但是,又不能把这些变成金科玉律变成教条。学校,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,孩子,是允许犯错误的成长阶段。也只有在松紧适度的情况下,孩子的性格才会开朗活泼,张弛有节。
  适度防备和信任
  “防”什么?防涉黑、涉毒、涉黄、涉赌等等。如果孩子的学习滑坡情况严重,又不希望家长去见老师,就说明这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,需要及时与老师配合纠正。
  “备”什么?“备”包容万象的心理容量和积极有效的行动措施。防患于未然,是最好的办法。不要等到果子都成熟了,才去砍斫枝叶,动其根本,此时已经晚了!
  防备又不能捕风捉影,不能听风便是雨;不能总在嘴上说得极其严厉,却不见具体行动。对待孩子,既要防备,又要信任,在防备中要看到你的信任,在信任中不要露出你的防备。
  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热情地信任,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。”生命只有在信任中才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,但适时地给孩子“杀菌消毒”也是必须的。
  适度孤独和开放
 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托马斯?赫胥黎说:“越喜欢孤独的人,他可能越伟大、越有独创精神。”一个人孤独的时候,正是他的思想向深度发展的时候,孤独的程度决定了思想的深度。
  我们不能把孩子所必须经历的孤独,误认为是孤僻,不但不正确认识、正确引导,反而是批评、指责、训斥、怒视,结果会把孩子逼向孤僻。 
  我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已经上高中的孩子,他们说:“我这孩子小时候特别嘴甜,爷爷奶奶、叔叔阿姨、哥哥姐姐、弟弟妹妹,教他怎么说就怎么说。读小学时还很喜欢和大人说话,放学一回家,就说学校里发生的这样那样的事情,毫不顾忌。上初中后,就不怎么爱说话了,上了高中,就更难听到他吭声了, 除了要钱时才说句话。孩子越大,好像跟大人越有仇似的。我们家长很担心,像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得抑郁症。”
  家长有担心可以理解,但是,我们要知道这个变化的原因。孩子小的时候什么话都说,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独立的思想,不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;长大了,什么话都不想说,是因为他们和家长的生活圈子不一样了,他们有自己的思考。家长说的事孩子没兴趣,孩子说的事家长不明白,言语内容相互不搭调,同时,学生在学校里承受的某些压力,也无法跟家长言说。所以,这完全不能简单地判定为孩子性格孤僻了。
  孤独和孤僻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,但是,二者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。被称为黎巴嫩文坛骄子的卡里?纪伯伦说:“孤独,是忧愁的伴侣,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。”我们不希望孩子忧愁孤僻,就要在心灵上为他们打开窗户,充分地理解他们“不说话、不理睬”的原因,很自然地让他们到人群中去,参与正常化的活动,放开他们的心灵。但又不能没有限度,否则,他们又可能变得“分心、散心、花心”,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。
  适度倾斜责任
  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“责任意识”, 但是,要认准时候。
  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犯错误时,给他们讲一大堆有关“责任”的道理,甚至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人生经验变成责任,一股脑儿地讲给孩子听,并要求孩子瞬间接受并永记不忘。家长一个劲地问“我说的是不是、对不对”,孩子被说得目瞪口呆,不知所云,被一再追问后,只好一个劲地点头说“是是是、对对对、嗯嗯嗯”,可过一会儿,孩子又犯同样的错误。
面对此情此景,多数家长会很生气地斥责孩子,痛骂他们“不听话”。这样的现象多了,甚至会认为这孩子无药可救,是不可雕的朽木,而过早地任其自然。他们只是“恨铁不成钢”,却不反省自己没有掌握“炼钢的火候”。
  我们应该明白,几岁的孩子不可能懂得离他们还很遥远的“责任”,更不知道父母此前几十年的经历和经验。本来是家长自己“言重了、过头了”,却不自我反省,反而骂孩子“不听话”、没有责任心。
  在孩子初三、高中、大学时期,给他们有节奏地讲责任是必要的了,为自己、为集体、为国家、为社会、为人类而读书、而工作、而生活等等责任应当逐渐加强。
  正如美国拳王刘易斯所说:“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,但不履行责任,就只能是不折不扣的废物。”我国著名启蒙思想家、教育家梁启超说:“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,才能明白尽责任的乐趣。”
  这个“责任”只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逐渐教育感化,才能达到目标。但是,我们现今的大中小学校对于“责任”教育的渐进性似乎倒置了,即对低年级学生的责任教育多,对高年级的责任教育少,这样的责任教育既不适度也不恰当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承担责任的轻重,决定着成长过程中性格是否开朗、身心是否健康快乐,也决定着学习成绩是否能够稳步提高。
  适度的民主氛围和原则
 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在智力激励法的“民主”要求中规定:“提出问题后,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寻求答案,而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,也不对答案作任何评论,一直到将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找出来为止。在讨论中不得消极批评他人见解,参加讨论的成员不分等级、一律平等,各种设想不分好坏、全部记录下来。”这种民主的氛围,才能使孩子消除顾忌,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。我们的课堂和家庭,既要注重创设民主气氛,更要注意发现和保护民主意识,否则,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将会悄悄地溜掉。
  和孩子商量着办事的民主氛围,会让孩子备受尊重,从此,只要有合理可行、有用、有效的想法和要求,孩子们都会言听计从,绝不反感。就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,他们也愿意去尝试一番,为的就是要保留被尊重的地位。
  那么,为什么“民主”也要讲“适度”呢?因为,有的人不讲民主,一个人霸占话语权,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,却责怪别人办事不力。有的人又“滥讲民主”,事事尊重、任其胡来,也舍不得加以制止,导致这些父母的行为被孩子的思想“绑架”。现实中很多家长管不住孩子的现象,或许就是曾经对孩子太过于“民主”、太过于“尊重”造成的吧?
  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在《民主制度正被西方滥用》中指出:“民主制度只能避免最坏,无法追求最好。英国滥用直接民主,让全民公投做出脱欧决定,导致多输。以民主之名背离民主之实的现象,在西方比比皆是。美国也是如此,美国的大选也让美国民主丑态百出。今天的西方民主制度很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。”
  大到一个国家,小到某个孩子,民主有其积极的作用,也要注意与“集中”相结合。在民主之中有“主导”,在尊重之中有“原则”。
  合理要求,正确引导,让孩子们思想真正的开朗自由,不因成绩好而得意忘形,不因成绩差而惶恐不安。让他们在成功时能得到肯定与鼓励,在失败时能得到理解和帮助,这是孩子学习轻松快乐、成绩优异稳定、综合素质高的奥秘!
  摘自《快乐学习成绩优异之“四要”“五不”“六适度”》
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
责任编辑 胜利

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网站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07023号-1
湖南中虎网络提供技术支持

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417号

0731-82561769 / 844118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