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理论研究 > 专家观点

专家观点

褚清源:民办学校的三个转向
发布时间:2018/6/28 0:00:00 已阅读:264 次 上一篇 | 下一篇 | 返回列表

从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落定,到全国10多个省市民办教育配套政策陆续出台,再到今天刚刚发布的“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”,政策的变化加据了民办学校办学人的焦虑和不安,尤其是民办中小学,作为非营利性学校,产权不属于个人,办学结余不能分配。无论办学人表现得多么坦然,都多少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心存疑虑,办学的动力悄然削减。

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曾说,“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,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。”过度焦虑只会妨碍发展,民办学校办学人不能被焦虑所困,要跳出焦虑情绪,回到学校的转型发展上来,即守住民办学校发展的“1”。这个“1”我将其解读为内涵发展、品质发展。

一段时期以来,民办学校热衷于追求规模的野蛮生长,我曾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民办学校的“大规模病”。不少学校规模大了之后并没有因此变强,反而因为虚胖导致了虚弱,导致了盲目。

对规模的迷思,对既有发展方式的迷恋,会让办学人,似乎学校只有规模大了,才有抗风险的能力。实际上,民办学校大不一定强,有时候“小而美、小而特、小而精、小而优”的民办学校可能“因小而强”。所以,尽快完成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深度转型,是民办学校战略选择的应有之义。

有人说,强者的本质是在变化中成长。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,那么,民办学校的谋变能力,则是其最大的资产。

课程重构和团队建设。民办学校何以谋变,民办学校转型要转向哪里?

一是转向深处。何谓深处,它应该指向学科的本质、教学的本质、教育的本质。当下的学校改革如火如荼,各种经验批量产出,但是单向改革多,综合改革少,外围改革多,触及内核的改革少。比如教学改革热衷于对教学方式的改革,而对指向学科本质的微观问题,以及其他从教育本质高度审视教学的宏观把握不够。改革只有朝向学科本质、教学本质、教育本质,才可能真正走向深处。

二是转向小处。做教育既要大处着眼,做好顶层设计,又要小处着手,想大问题,做小事情。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多关注的是“大处”,却往往容易忽略“小处”。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,那么“小处”决定品质。比如,通常我们走进一所学生行为习惯不错的学校,学生遇到老师或客人总会主动问好,但老师或客人主动回应的却不多。转向“小处”,就是看见儿童,尊重儿童。以儿童为中心,不是体现在工作总结中的个性表达,而是每一次真诚的回应。“小处不可随便”,请从小处做起给孩子们成长营造良好的成人环境。

三是转向高处。站在高处才能看见全局,看见趋势,看见未来。这个“高”体现在情怀和境界上。不是每一个办学人从一开始都有大情怀和高境界的。但是,随着学校的发展,随着财富的积累,办学人会产生新的认知。

四川遂宁遂州外国语小学校董事长张启明就是这样的代表,他把教师团队作为学校发展的首席资源,把信任校长、善待教师这件事做到了极致。张启明努力做一个“懂事”的董事长。懂信任校长的事,懂放手管理的事,懂老师遇到难题时保护老师的事,懂为老师解除退休之后后顾之忧的事。

转向高处需要情怀。郑州市管城区教育局原局长穆培华辞去公职投身民办教育实践,担任MMUN世界公民?森林湖学校教学总监,近年来专心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与实践。因为理想和情怀选择做一件事,这件事注定是浪漫的,充满美感的。

三个转向,转向高处最难,也最为迫切。只有站在高处,才可能转向深处和小处。

来源 民办教育共同体

责任编辑 胜利


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网站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07023号-1
湖南中虎网络提供技术支持

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417号

0731-82561769 / 84411848